![]() | 潼南大佛寺景區AAAA ![]() 大佛寺景區是位于潼南城西郊的定明山北麓,涪江南岸。景區內保存有隋、唐、宋、明清、民國時期佛、道教摩崖造像126龕928尊,遺存有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書刻的題詠87通,造像記、題記31則;字體各異楹聯21幅。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,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七檐佛閣,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,全國最大的頂天佛字,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以及翠屏秋月、黃羅帳、合掌石峰、百仙巖、鑒亭、千佛巖、仙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楊闇公故里景區AAAA ![]() ![]() 楊闇公故里景區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,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,重慶市六個紅色景區暨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,轄楊闇公舊居、陵園,楊尚昆舊居、陵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氏民宅五個景點。2011年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。楊闇公烈士陵園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郊石碾村尖山子,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、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第一任書記兼軍委書記楊闇公烈士而修建,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陳摶故里景區AAAA 陳摶故里·崇龕花海景區位于潼南崇龕鎮,距潼南城區30公里,崇龕鎮建于隋代開皇三年(公元583年)。公元616年,隆龕鎮升建為隆龕縣,縣址瓦子堡史家壩(現大屋村)。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諱,改名崇龕縣,967年,崇龕縣降為崇龕鎮,民國時期又名漏孔場。1951年建崇龕鄉,1967年改名光輝鄉,1993年拆鄉建鎮,并光輝、紅星、朱家鄉于一鎮,取名光輝鎮。2000年7月光輝鎮恢復舊名崇龕鎮,被評為重慶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楊闇公烈士陵園是全國4A級旅游景區,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。陵園修建于1987年,由鄧小平親筆題寫園名。2010年6月,楊闇公烈士陵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,由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建筑學專家齊康教授負責主持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案,占地面積由12.5畝擴大到50畝,功能由下而上一共分為四個區,分別是入口休憩區、陵園瞻仰區、展覽辦公區和森林公園區。墓塋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雙江古鎮景區距離潼南城區8公里。古鎮始建于明末清初,北枕銀龍山、南屏金龍坡、東臨滔滔涪江,猴溪河繞山轉,恰似玉帶纏腰,溪水和山巒對古鎮形成了兩個層次的環抱,極具山水特色,素有“小重慶”之稱,小街窄巷,灰磚青瓦,深宅大院,雕梁畫棟,翠竹叢叢,古榕蔭翳,濃濃地透出沁人的古色、古香、古韻,流淌出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人文內涵,“雙江古韻”八大景觀被譽為“重慶小十景”之一。雙江古鎮經過400多年的發展與傳承,積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位于潼南縣城之東約8公里處的梓潼鎮李臺村茶樹灣,有小泥路可以直達,約需10分鐘車程。園區創建于1998年,以潼南茶葉有限公司所轄的萬畝茶葉基地為依托。屬淺丘地貌,坡丘起伏不大,地勢相對平坦;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,夏無酷暑,冬無嚴寒;達150萬立方米蓄水量的藏糧湖點綴其中。園區由茶葉基地、茶葉研究所、茶葉加工廠、藏糧湖四個部分組成。茶葉基地:園區的茶葉基地有5000畝成片茶林和300畝茉莉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興隆街大院位于雙江古鎮銀龍路71號雙江鎮中學內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,系解放前雙江富商楊紫豐的住宅,解放后收為軍產,駐某部隊一個教導團,93年收歸地方政府,作為雙江鎮中學校址,2006年12月31日潼南縣政府公布為潼南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。 清代興隆街大院為單檐穿逗式、抬梁式懸山磚木結構古建筑,座北向南,呈南北豎向長方形復四合院布局。北靠銀龍山,南與金龍山系對峙,涓涓猴溪從西面環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源泰和大院位于潼南縣城西北10公里的雙江古鎮正街50號,前系解放前楊宣豫的宅第,始建于清光緒八年(1882年),歷時8年,于光緒十六年(1890年)竣工落成。該宅地承襲“楊三泰”號名,稱號為楊源泰,因宅主楊宣豫字季和,遂在“源泰”后加一“和”,字,故稱“源泰和”。解放后收歸地方政府,由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托雙江鎮政府實施管理。 清代源泰和大院為單檐穿逗、抬梁、懸山式木結構建筑,座南面北,呈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西北1.5公里定明山下。潼南大佛寺唐咸通年間(860-874年)始建,初名“定名院”,又名“南禪寺”。后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,改稱“大佛寺”。寺依山崖凌空而立,廟高33米,梯臺狀,佛閣七層,層層飛檐高翹,皆覆琉璃瓦。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,今尚完好,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,最后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。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閣、觀音殿、玉皇殿、鑒亭四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龍興寺位于潼南縣城南40公里的小渡鎮匯集代場村,在唐代銅梁縣城遺址邊緣的廟兒坡小丘上。建造于明代順四年(1406),原有三重殿,今僅存正殿及后殿的一開間。正殿為廡殿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。屋面現狀已經改為小青瓦屋面,翼角、脊飾大部分垮塌,修建于高80厘米的素面臺基上。當心間闊7米,兩梢間面闊5.7米,副階周匝0.65米,通面闊20.1米,進深三間,通進深13.15米,高8.2米,建筑面積284.63平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潼南金佛位于重慶潼南的定明寺,始鑿于唐代,全身通高27米。號稱為天下第一的“中華金佛”。巨大的貼金大佛釋迦牟尼,依山面水而坐,巍巍然端坐在高高石刻佛龕上,全身金裝,光彩眩目。佛像面目端莊、神態和諧,比例勻稱、衣紋流暢,透出南方“絲綢之路”與“小乘佛教”的影響,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確屬唐代石雕中的精品、杰作。潼南金佛為佛、道二家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巖飾金大佛。宋碑載其高八丈,號金仙,故稱八丈金仙,俗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雙江楊氏民宅,又名田壩大院,位于雙江鎮正街85號,因該宅基地原為大片良田,故俗稱“田壩大院”。 系雙江首富楊守魯的家宅,始建于清光緒四年(1878年),歷時12年于光緒庚寅年(1890)落成,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。大院坐南面北,為單檐懸山頂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筑。中軸線上為主要建筑,面闊七間,共四進,呈四合院布局,每進均建天井、欄桿、回廊、花臺。主建筑左側另建附屬建筑,有甬道相通。共有大、小房屋,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楊氏民居,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是我國目前西南地區保存最完整、最具規模、最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之一,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“民族的瑰寶”。楊氏民宅從設計到建造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品位,是經典清代民居建筑,被譽為“清代民居博物館”。時代:清類型: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:重慶市潼南縣批次:第六批田壩大院,又名楊氏民宅基地,位于雙江鎮正街85號,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坐南面北,有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馬龍山:在潼南至大足公路段的臥佛鎮,有一處我國唯一的年代最晚,規模最大的摩巖造像群。存有雕刻186龕,631尊,圓雕石像92尊,共計造像723尊,其中規模最大的一龕長40余米,最小的一龕僅0.57米。建于1926年。其建造年代之晚,規模之大在我國石窟寺建造史上是極為罕見的。馬龍山臥佛:摩巖鑿造在馬龍山太陽坡的北面巖壁上,是大足會首肖益謙請石刻大師于民國十九年春(1930)開鑿,民國二十年(1931……[詳細] |